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争夺金融新赛道:谁能成为Web3.0中心?

在数字经济时代下,国际经济金融格局正迎来新的变局。同为亚洲和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香港、新加坡先后发力第三代互联网(Web3或Web3.0),争夺金融领域的新赛道。

“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不少人认为互联网已经进入Web3时代。”香港特别行政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今年4月召开的香港Web3嘉年华上说道。

事实上,Web3.0逐渐成为全球金融领域的一片蓝海,中国香港与新加坡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

两大国际金融中心:争夺Web3.0“领地”

近年,中国香港、新加坡先后举办多个重要活动,并颁布多项政策,踊跃发力Web3.0领域。

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把Web3及元宇宙等构思作为新元素加入,包括以非同质化代币(NFT)形式向参加者派发限量版的出席证明协议(POAP)代币。2023年4月,香港Web3.0协会正式成立,同时迎来香港Web3嘉年华和数字经济峰会。为期四天的嘉年华是汇聚全球Web3技术领袖、专家学者、业界精英的盛事,报名参加人数超过1万人。

7Qu5zyda6j7fFPt6PqgyQFaDyrGVF0JVnD5tyaJU.png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出席香港Web3.0协会成立典礼。图片来自香港特区政府官网

新加坡探索Web3.0的足迹相对更早一些。2021年11月,新加坡金融科技节(SFF)召开,主题为Web3.0。为期三天的SFF2021汇集了全球专家,讨论Web3.0和关键技术进步将如何推动金融服务的未来。

“乘着科技快速发展,互联网从作为特定的机构沟通管道,转向Web1.0,成就了一批以汇聚和发放资讯为基础的企业。”陈茂波表示,过去约20年,互联网再发展成为Web2.0,兼具社交互动的面向,加上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造就了新一代的巨型企业。Web2.0属于中心化互联网,用户的数据和信息由大型互联网平台公司收集和掌控。而Web3.0下区块链技术的即时性、透明、高效、去中介化、去平台化,打破原本数据和信息由特定互联网平台掌握的情况,数据会由建设者及用户共同拥有,令互联网“去中心化”。

“当然,Web3正处起始期,目前常见应用包括加密(代)币、去中心化交易所、数位身份验证、去中心化金融服务(DeFi)、区块链游戏,以及NFT等,但可以想象,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应用和机遇。”陈茂波说道。

尽管Web3还处于起始阶段,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这一领域的角逐却愈演愈烈。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在Web3.0领域的竞争可以追溯到它们对金融科技和创新的重视。两地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强大的金融和科技基础设施,对于推动Web3.0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条件。”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元宇宙产业委执行主任、香港区块链协会荣誉主席于佳宁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说道。

于佳宁认为,新加坡在发展Web3.0方面具有一些先发优势。新加坡政府一直以来通过制定监管政策、加强政企合作和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促进数字资产和区块链技术的发展。新加坡的优势在于其国际化程度高、法治环境好、监管政策相对完善,因此吸引了大量的国际金融和科技企业。

但中国香港也在奋起直追。于佳宁表示,一方面,香港是亚太地区虚拟资产领域合规监管的先锋,对亚洲虚拟资产市场发展起着巨大且积极的领导作用。另一方面,香港作为中国内地与国际间的金融枢纽,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与内地金融市场的紧密联系。中国内地也在积极推动区块链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中国香港形成了Web3.0产业生态圈的良好互补。未来,中国香港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位置优势,加强与内地资本市场的联系,促进资本流动,实现资金和项目的双向流动,同时也能推进区块链技术在实际应用场景的深度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在Web3.0“争逐战”的背后,也可以看到这两大亚洲金融中心所面临的各自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胡捷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在Web3领域,新加坡有先发优势,但去年新加坡政府的投资基金在币圈的爆雷中蒙受不小损失,政策方面有所收缩。中国香港近年经济不景气,金融方面的优势也在流失,特别是人才、资金外溢明显,因此香港特区政府想利用Web3新金融的契机重振雄风。

“二者都看到了以区块链技术为特点的Web3带来的金融变革机会,且因为全球都在摸索Web3模式,率先成为少数的试验特区,或可赢得未来先机。”胡捷说道。

竞争国际虚拟资产中心,面临监管挑战

在Web3时代下,虚拟资产作为快速发展的新兴赛道,成为了中国香港与新加坡竞争的焦点之一。

2022年10月底至11月初,中国香港与新加坡近乎同期举办了各自的金融科技节。

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上,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下称政策宣言)。政策宣言指出,由于虚拟资产对环球投资者的吸引力,以及在金融创新方面得到的认同俱增,加上随着虚拟资产进入Web3.0和元宇宙领域所带来的未来机遇,虚拟资产在市场上已变得不可或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对全球从事虚拟资产业务的创新人员抱持开放和兼融的态度。”陈茂波表示,政策宣言将展示特区政府推动香港发展成国际虚拟资产中心的愿景。

2022年新加坡金融科技节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下称“新加坡金管局”)局长拉维-梅农(Ravi Menon)表示,新加坡希望成为数字资产中心(a hub for digital assets)。金融科技节举办期间,新加坡数字资产和去中心化金融的首个行业试点上线。

4X60LXwMgvFG4dfal7pGfbqDAf8T4SIpEjCMQVFD.png

新加坡金管局。图片来自新加坡金管局官网

但近年来,不少虚拟货币项目崩盘或相关交易平台申请破产保护,Web3.0的发展也面临着如何监管的严峻问题。

对此,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要稳慎推进虚拟资产行业在港发展。“推动Web3的发展,前提都是不能损害到金融体系的稳定和投资者保护。适当监管是必须的,这样才能造就‘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让大家有更理想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大前提下,香港积极拥抱Web3的发展。”

就Web3的发展,香港将会成立虚拟资产发展专责小组,并将在今年6月首先引入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发牌制度。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称“香港金管局”)也在研究对稳定币等的监管,确保虚拟资产行业可持续和负责任发展。

新加坡金管局局长梅农则强调,“赞成数字资产创新,拒绝加密货币投机”。新加坡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针对金融科技创新的监管沙盒,并将对加密资产的监管纳入到《支付服务法》下。对于想要提供加密相关服务的服务提供商来说,新加坡金管局有一个严格而漫长的许可程序。MAS还对加密货币的散户投资发出了强烈警告,并一直在采取越来越强有力的措施来限制散户对加密货币的访问。

Lip9GuIziOR7L4DDffexLeEIXTCdpCdPPKe8aO58.png

监管沙盒框架示意图。图片来自新加坡金管局官网

“针对虚拟资产的监管方面,中国香港和新加坡都意识到了保护金融体系稳定和投资者利益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拥抱Web3.0的发展,但二者在监管方面存在差异。”于佳宁表示,香港在推进虚拟资产行业发展时,强调稳慎推进,并将虚拟资产的监管纳入到监管框架中,这种有序的监管措施有助于确保市场的透明度和合规性,提高投资者的信心。新加坡在虚拟资产监管方面的优势在于其早期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监管举措,监管沙盒和严格的许可程序等措施都有助于筛选出具备良好合规性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参与者。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法制都比较健全,也都是国际金融中心,在金融监管方面有比较成熟的经验。”胡捷表示,Web3的发展可以全面借鉴传统金融的监管逻辑,结合Web3相关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性地落地合理的监管措施。“有人认为Web3的金融逻辑与传统金融完全不一样,我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Web3金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金融史上都遇到过,只不过Web3的物理技术不一样,因此监管的逻辑是一样的,监管的技术可以调整。”

于佳宁则认为,Web3.0的发展需要秉持着负责任创新监管的关键原则,以一种适当的监管模式在鼓励金融的创新性、灵活性、透明度及消费者保护中寻求平衡。监管机构需要密切关注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制定灵活而具体的监管政策,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市场秩序。监管应强调合规性、透明度和风险管理,并鼓励合作和信息共享,以建立健康而有活力的Web3.0生态系统。

分别探索数码港元与数字新加坡元

央行数字货币或将是Web3.0竞逐中的另一个重要战场。

在央行数字货币方面,5月18日,香港金管局宣布启动“数码港元”先导计划。包括中国银行(香港)、恒生银行、Alipay Financial Services(HK)Limited等在内的16家来自金融、支付和科技界的入选公司,将于今年内进行首轮试验,深入研究“数码港元”在六个范畴的潜在用例,包括全面支付、可编程支付、离线支付、代币化存款、第三代互联网(Web3)交易结算和代币化资产结算。但目前尚未就会否正式推出“数码港元”作出决定。

X6GNsGuhYAgVOlFFSyqtGOgU2qNfljxfwSNp8ne0.png

香港金管局总裁余伟文在活动致开幕辞,启动“数码港元”先导计划。图片来自香港金管局官网

去年9月20日,香港金管局曾发表题为《“数码港元”——迈出新一步》的政策立场文件,阐述金管局对零售层面央行数码货币(即“数码港元”或e-HKD)的政策立场及未来发展路向。

更早之前,香港金管局在2017年就央行数字货币进行研究,并于2019年与泰国央行共同启动Inthanon-LionRock项目。这一项目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区块链跨境走廊网络,连接香港(LionRock)及泰国(Inthanon)各自的央行数字货币区块链,促进港元—泰铢在批发(非零售)层面的跨境外汇交易同步交收(PvP)的流程。

SBWyBuAz2Gn44TiSkC5WdpqlHWIz1znukooZL5No.png

Inthanon-LionRock央行数字货币模型。图片来自香港金管局官网

新加坡金管局则在2016年启动了Ubin项目,旨在探索区块链技术和央行数字货币,并继续与业界就批发CBDC的潜在应用进行合作。另一方面,新加坡金管局也在仔细研究零售CBDC(数字新加坡元)的成本和收益,并启动了试验,以测试潜在应用,但尚未就此做出决定。

万向区块链首席经济学家邹传伟向澎湃新闻分析称,香港金管局的LionRock项目与新加坡金管局的Ubin项目都属于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是相当的,但香港金管局的LionRock项目在国际上影响更大。2019年,香港金管局与泰国中央银行在开展批发型央行数字货币的跨境同步交收(PvP)试验中,提出了走廊网络概念。这个概念被国际清算银行(BIS)所采纳,成为国际清算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一系列关于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试验的基础,其中包括新加坡金管局与法国央行合作的MAS项目。这充分体现了香港金管局的创新实力。

“在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方面,香港金管局的进展快于新加坡金管局。”邹传伟表示,新加坡金管局于2021年11月发布关于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研究报告,但认为目前在新加坡推出零售型央行数字货币的迫切性不高。香港金管局则于2021年10月发布数码港元的技术白皮书,2022年4月发布从政策和设计视角对数码港元的讨论,2023年启动数码港元的先导计划。港元的联系汇率制为数码港元创新提供了很大空间。比如,香港金管局考虑了硬币模式、纸币模式和总结余模式等数码港元3种可能的发行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对数字人民币的研究、开发和试验也能为数码港元提供借鉴。

此外,胡捷表示,央行推出数字货币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央行对于区块链技术的认可和拥抱,对于鼓励Web3的其它应用,有正面的推动作用。“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货币体量太小,各自推出央行数字货币或稳定币,对于市场的影响太小,更多是象征意义。”

Web3.0时代下央行数字货币有何作用?

从2022年10月31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的《有关香港虚拟资产发展的政策宣言》来看,中国香港对Web3.0的理解主要针对分布式分类账技术在资产登记、交易和清结算等方面的应用,包括虚拟资产、稳定币和绿色债券代币等,而以数码港元为代表的央行数字货币可作为衔接法定货币与虚拟资产之间的“骨干”和支柱。

在这个语境下,邹传伟认为,央行数字货币在Web3.0时代主要有两方面作用。

一方面是创新引导。央行数字货币享有政府信用背书,具有最高等级的安全性,适用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围绕央行数字货币的创新成果能溢出到分布式分类账技术的其他应用方向,从而通过政府主导的基础性创新引导市场在应用层面的创新。数码港元在全面支付、可编程支付和离线支付等方面的用例是这个方面的代表。

另一方面是作为法定货币与数字资产之间的桥梁。央行数字货币属于法定货币,但与数字资产使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因此可以作为两者之间的桥梁。数码港元在第三代互联网(Web3)交易结算和代币化资产结算等方面的用例是这个方面的代表,但需要研究数码港元能否改善数字资产市场的出入金问题,能否兼容现行的“了解你的用户”(KYC)、反洗钱(AML)和反恐怖融资(CFT)等要求,以及能否支持货银两讫(DvP)。另外,数码港元在代币化存款方面的用例,则反映了一个逐渐浮现的共识——商业银行的代币化存款比科技公司发行的稳定币更安全。

“中国香港也在考虑以央行数字货币为储备发行稳定币的可行性,这比稳定币的储备资产托管在商业银行更安全。”邹传伟说道。

于佳宁认为,在Web3.0时代下,央行数字货币可以起到的重要作用还包括提升支付效率、促进金融包容性、支持金融创新等。同时,央行数字货币的管理难度更低,可以有效降低公司在线业务财务管理、账目核验等方面的成本和风险,较之传统的支付方式更容易和互联网业务深度结合。

“新加坡和中国香港都是国际金融中心,拥有成熟的金融市场和创新生态系统,跨境支付和结算一直是重要的需求。”于佳宁表示,通过推动央行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两地不仅可以巩固其在金融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吸引更多创新者和投资者,还可以提升跨境支付的效率和便利性,加速资金流动,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与此同时,央行数字货币的引入涉及复杂的技术架构和安全保障。于佳宁强调,确保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是重要的挑战,需要全面考虑技术和安全方面的风险。央行数字货币的成功还依赖于公众和市场的接受度和理解。推广和普及央行数字货币需要教育用户和投资者,解决对新技术的认知和信任问题。

如有疑问联系邮箱:
*本文转载自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是转载分享,不代表赞同其中观点。请自行判断风险,本文不构成投资建议。*